金榜之路
学大陪你
个性化辅导
关于我们  |  联系我们

来新夏谈治学体会

来源:学大教育     时间:2016-03-28 14:54:53


我想大致谈四点体会。首先,做学问一定要有基干,老话说就是“专攻一经”。无论你是搞哪一领域,先把这一领域内的重要书籍念透一部。我研究目录学,首先读的就是《书目答问》,一字一句的念,还将各家批注和相关资料汇总起来研究。我研究近代史,首先读的是三朝《筹办夷务始末》。因为近代史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关系。在读书过程中,一定要做笔记,要会做笔记,不要怕麻烦,怕慢。读书快,但记得不牢,体会不深,快就等于慢;反之,细细研读,做了笔记,慢就等于快,这就是读书的快慢辩证法。年轻人不要自恃年轻聪明,记性好,一定要记得人总有老的时候,得来太易,失去也会太快。现在大家都用电脑,有好处也有坏处。我曾有一个“偏见”:没有“废话”的论文多是伪造,那都是靠电脑下载拼凑的“学术百衲本”,没有自己的思想,没有价值。电脑下载是为秘书们伺候长官准备的“急就篇”,做学问不是攒书,不要搞这种“奶妈学术”,要注重根柢,不要做无根之木。

其次是要注重积累。现在学术界不重积累,这是受了社会风气浮躁的误导。特别是量化的评价标准,害死人。这是新八股的余毒,方便了评审,危害了学术。什么是好文章?能说清楚没有人说清楚的问题的就是好文章,十万字的是,五百字的也是。现在设立许多数量的杠杠,这是不合理的。要积累就要抄书,做笔记,要做到四勤:脑勤、眼勤、手勤、耳勤。不要光看,要调动多种途径。学英语有所谓“快乐英语”,不但要看懂,还要嘴巴喊着、耳朵听着,调动各种感官,才能有效果,做学问也一样。一定要善于写札记,这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步骤。在看书积累资料的过程中,一定要抓住那些一纵即逝的思想闪光,要马上记下来,否则过后即忘,就是狗熊掰棒子,一无所得。我所说的“积”,就是广泛地搜集,“累”就是不停地增多。每天都要抄一点,记一点,这样“日积月累”,学问才能不断进步。你们一定要重视我国的成语,“聚沙成塔”、“集腋成裘”,这都是方法的总结,智慧的结晶,要深刻体会其中的精髓。抄书什么时候最难?打开书,抄第一条的时候最难。一定要沉住气,才能坚持下去。抄书不是盲目地抄,不是做印刷机、复印机,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。首先是点读,其次是分析,然后是记录思维的火花。所记的东西不一定很完善,但一定要把思想记下来。在此基础上,将同类的资料和看法归结成小堆,整理以后,写出三四百字的小札记。小札记写多了,再进行分类集合,就可以写出小文章。小文章积累多了,再加以整理,就可集合成一部小书。在小书的基础上,再搜集,补充资料,就能写出部大书来。我的文章和专著大多都是这样写成的。所以说,读书研究一定要掌握“分合法”,先把读的书分开,再把它们合并,先分,后合,先有灰石砂土,才有高楼大厦。学文科的人一定要勤于积累。文科是很养老的,年轻时多积累,年老时就足够所用。二三十岁时一定要想到有一天会老,脑力体力不会永远旺盛,记忆也不会永远的过目不忘。你们不要被古人所欺骗,我非常反对“一目十行”的说法,这不是效率高,而是肤皮潦草。读书应当“十目一行”,一定要把书吃透。从“一目十行”到“十目一行”的转变很痛苦,但这是真有所得,而不是夸夸其谈。

第三点是一定要尊重传统,尊重前人的成果。所谓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,绝不是不尊重前人成果,自搞一套。要相信一点,历史是在很公正地筛选。那些经过历史考验保存下来的文献,必定有它的道理和价值。学术固然有愉悦自身的功用,但这样的“为己之学”只是学术的一部分,“为人之学”才是学术的根本立足点。我一直觉得,读书要做善举,我编著《清人目录提要》、《清人笔记随录》、《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》等书,就是为了这个目的。我最近成书的《书目答问汇补》,汇总了各家批注和相关资料,方便了他人,免去了后来者奔波于图书馆的劳累,延长了他们的学术生命。现在的文史研究之所以进展不快,跟很多学人不屑于为人服务有关。大家都想着尽快搞出自己的一套,默默为人奉献的就少了。“为人之学”必须要有耐心,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成就的。我写《清人笔记叙录》,积累了几十年,到晚年才出版。我现在担任的国家大清史项目“清经世文选编”总共二百多万字,没有多年阅读积累,也不可能承担得起。此外,我现在一两年出一本随笔集,工作量也不逊于你们年轻人。总之,任何时候,心中都必须存有一念,即“为别人所用”。“天增岁月人增寿”,只有“为人之学”方能达到这一目的。

最后讲一点,做学问不要赶风。你只要做好你这块领域就行了,不要什么热潮都去赶。现在流行“国学热”,我在《中国文化》上发文,说赞同国学,但不赞同“国学热”。现在问你国学是什么?你能透彻讲明白吗?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国学。国学应当提倡,但不是拿国学作工具,谋一己私利。现在的“国学热”不是真正学习和普及国学,而是炒作,是商业行为。我在《中华读书报》上发文说,于丹的心得是于丹的,不是你的心得,你应当回到经典去求你的心得。学术有“显学”,也有“晦学”,不要光顾“显学”,也要注意“晦学”,不要什么都赶时髦,而要坚持做好选定的方向。如果你是做清史的,清史有很多领域都值得研究,比如清承明制问题、清代国史问题、清代的吏治问题。为什么有了养廉银,却养不了廉?陋规又加陋规,陈陈相因,这对现在治理腐败很有启发意义。另外诸如漕运、河工、铜政、盐务等问题对当前都有借鉴意义,有重大的研究价值。只要选中其中一个领域深入研究,踏踏实实地干,都会有成果。等研究有所得时,依然要保持一个“冷”的态度。作为学者,要经常保持一个“冷”字,求学时,要坐得起冷板凳,干事业时,要经得起冷遇,观察事务,则要保持冷眼。这里的“冷”指的就是沉着、平静、淡然。我写过一篇文章,叫《坐“冷板凳”与吃“冷猪肉”》,讲的就是这个问题。一个学者,只有持有这样的态度,学问上才能有建树,才能为社会作贡献,为百姓所铭记,才能到文庙里吃冷猪肉。做学问不是求荣华富贵,要发财,要当官,就不要走这条道路。当然我讲这点,并不是完全反对当下的学术炒作热潮。炒作也有一定作用,能引起社会关注,扩大学术的影响力,问题是对大众应当予以引导,而不是误导。现在的国学热就是误导甚于引导。

相关推荐

网站地图 |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 | 服务时间:8:00-23:00(节假日不休)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-810-5688 举报邮箱:info@xueda.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
京ICP备10045583号-6 学大Xueda.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-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